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也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极大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然而,传统粮食产区的牲畜饲料供应和质量相对有限,其严重制约了农民提高牲畜产量的能力。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饲料产地,其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秸秆和苜蓿。每当冬季和早春之际,牧草的短缺与质量的下降大大限制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展开,探究冬小麦收获后进行燕麦、豌豆单作和间作对牧草产量及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本试验采用5种种植模式:燕麦单作、箭筈豌豆单作、以及燕麦与箭筈豌豆2:1、1:1和1:2间作。结果表明,在2011年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休闲期进行2行燕麦与1行箭筈豌豆间作模式拥有最高的生物量和粗蛋白质产量以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12年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休闲期进行的燕麦单作的生物量和基于生物量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燕麦比例较大的间作在早期水分供应不足时具有维持系统生产的优势,而箭筈豌豆比例较大的间作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具有改善牧草品质和保持土壤水分以维持主要种植作物产量的潜力。在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休闲期饲草种植模式应考虑初始土壤水分条件。在夏季干旱和初始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行燕麦与1行箭筈豌豆间作;在冬小麦连作休闲期和冬小麦-玉米轮作的休闲期初始水分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建议使用燕麦单作和1行燕麦与2行箭筈豌豆间作。该研究对选择合适的饲草种植模式和如何维持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416,31871560,51609112)、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CARS-3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LZUJBKY-51609112-KB)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a.2020.126042

甘肃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小麦连作和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休闲期饲草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