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站简介
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庆阳站)由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院士于1981年创建,隶属于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35.67°N,107.85°E,海拔1297 m)和环县甜水堡镇(37.12°N,106.82°E,海拔1650 m)。2002年,随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2018年入选甘肃省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0年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庆阳站位置图
二、研究方向
瞄准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求,以黄土高原农田生产力提升、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天然草原合理利用及保护为目标。长期监测黄土塬区粮草畜耦合的草地农业系统和沟壑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要素、功能及过程;开展草地农业模式创新研究;承担草业人才培养和草地农业的技术示范,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撑。
庆阳站研究方向
三、基本条件和设施
西峰观测场现有土地217亩,可同时接待120余人在站开展科研观测学习。建有气象观测场、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场、大型蒸渗观测场、长期保护性耕作轮作试验样地、草田轮作试验地、优良牧草引种展示区、果-草-畜系统样地等。环县观测场建有1800亩天然草原样地,监测、研究典型草原草地承载力、草原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等。有野外观测仪器设备65台(套),总价值近3000万元。
庆阳站综合楼
四、科技队伍
拥有一支学科方向多样的科技队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优青、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以上。配备有稳定的技术支撑与管理人员。庆阳站学术委员会11位委员来自农田生态系统或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南志标院士担任主任委员。
五、科学研究
2015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获批科研经费共计6170万元。发表论文154篇,其中SCI、EI收录70篇,获批国家专利18项、发布行业标准3项。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0项。
六、社会影响和示范
近40年来,以庆阳站为基地开创的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模式,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誉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方向”,草地农业的理论为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全国对草地农业的认识与实践。连续多年举办田间开放日活动,将草田轮作、苜蓿高产栽培、苹果园生草等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庆阳站人员曾荣获“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野外科技先进个人”称号,为庆阳市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草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惠农扶贫做出了应有贡献。
2005年ACIAR合作项目中期评估会
2015年FAO-塔吉克斯坦草地管理与保护性耕作培训班
六、合作开放和人才培养
庆阳站始终坚持开放交流与合作共赢办站理念,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定位研究。接待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专家学者来访580余人次。1985-1992年承担2期澳大利亚对外援助项目,2001年以来承担3项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项目,8名澳大利亚政府青年大使在站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承办FAO-塔吉克斯坦草地管理与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实习。
截止2020年7月,先后有近900名本科生来站实践实习,培养毕业研究生130人,其中,有我国草业科学首位博士研究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为草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稳定的基地和条件保障。
本科生实习